榮成海邊人有一句老話——“涼水蠣子熱水蛤”,或“涼水蟹子熱水蛤”,言簡意賅的道出了吃海鮮的“道道”,它的科學含義不多探究,反正聽著這句話吃海鮮就是不一樣的鮮和肥。榮成的氣候一般到了11月開始涼了,牡蠣、螃蟹等便進入了一年中最好吃的時候,一直能夠持續(xù)到第二年的四、五月份。
牡蠣,俗稱蠔,別名蠣黃、海蠣子,因煮湯后似牛奶色,蛋白質含量高達45%—57%,所以也有“海底牛奶”的美譽,但它所含的甘糖、多種維生素以及含鈣、鋅等營養(yǎng)成分遠在牛奶之上。適合牡蠣生長的海域比較廣泛,亞熱帶、熱帶沿海都適宜,我國北起鴨綠江,南至海南島沿海皆可產蠔。但其營養(yǎng)含量和口感鮮度多有差異。
榮成四季分明,海水水溫隨季節(jié)溫差變化大,鹽度濃淡變化明顯,海生物營養(yǎng)儲存、鮮度等都隨不同季節(jié)而變化。牡蠣生長速度很快,在海水溫度和營養(yǎng)度適宜的條件下,最快四個月就可以采收。因此,每年的10月份到第二年的5月份,是榮成牡蠣最飽滿肥美的季節(jié)。
在榮成,90年代前,傳統(tǒng)的牡蠣只有海邊礁石上生長的野生“海蠣子”。牡蠣的海上養(yǎng)殖始于90年代后期,養(yǎng)殖方式逐步改進,由投石、插竹等發(fā)展到灘涂養(yǎng)殖的“滾灘蠣子”,現(xiàn)在,重點以筏式吊繩養(yǎng)殖為主,桑溝灣海域、靖海灣海域相對集中。 榮成牡蠣養(yǎng)殖是在高端科技支持下形成規(guī)模的。國家863海洋生物領域的重大項目“牡蠣三倍體育苗與增養(yǎng)殖技術研究”,由中國海洋大學和榮成共同研發(fā)成功。該項目通過生物雜交方法,利用四倍體牡蠣與二倍體牡蠣雜交,直接生產三倍體牡蠣,育苗三倍體率達71%以上,養(yǎng)殖三倍體率達62%以上。
牡蠣吊養(yǎng)就是將苗附著在扇貝殼或是牡蠣殼上,然后穿在養(yǎng)殖繩上,運到海上掛到筏繩上。
由榮成嶗山榮金牡蠣合作社和中國海洋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開發(fā)的新品種——金牡蠣也填補了空白。榮成碌對島生蠔,是法國生蠔與太平洋生蠔的雜交品種,需要深海放養(yǎng)。
榮成牡蠣養(yǎng)殖生產不斷研發(fā)出新品種,深受市場歡迎。同時,對以往遺棄的牡蠣殼進行綜合利用,既有效的保護了環(huán)境又提高了經濟效益。
榮成野生的海蠣子,記載了一代人的不盡鄉(xiāng)愁,個頭雖小,但味道濃郁,吃起來別樣鮮美。野生牡蠣一般固著于淺海物體或海邊礁石上,10月之后氣溫開始下降,牡蠣也隨著溫度的降低開始肥美,海邊遍布海蠣子的大石上,迎來了跟著潮汐奔走的趕海人。
趕海人以婦女居多,主要就是奔著海蠣子來的,榮成人俗稱“打蠣子”。冬季,也是農閑季節(jié),趕海的婦女會選擇天氣好的時候,三五成群,直奔海邊。用特制的兩頭帶尖的工具,敲打牡蠣殼,取出蠣肉,也有喜歡吃的,直接就把牡蠣肉送入口中,第一時間盡享美味。趕海打蠣子,也是有技巧的。從落潮開始,隨著海水的退潮一直前行,向大海里跟進,再隨著漲潮的海水,一點點往岸邊退著趕,手熟的婦女一個潮都能打上好幾斤蠣肉。人多的時候,只聽得一片敲擊牡蠣殼的“啪啪”聲,很有氣勢。
海蠣子鮮美的味道隨著季節(jié)的變冷會越來越濃郁,牡蠣也正成為家家戶戶餐桌上接待貴客的重要一員。
海蠣子的肝糖元存在于儲藏能量的肝臟與肌肉中,與細胞的分裂、再生、紅血球的活性化都有著很深的關系,可以提高肝功能,恢復疲勞,增強體力。
牡蠣的;撬釋τ谝蛴傺a生的動脈硬化,和隨之引發(fā)的狹心癥、心肌梗塞、腦梗塞都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海蠣子因為含有鐵與銅,對于女性特有的鐵缺乏性貧血的治療是最相當有效的。海蠣子含有大多數(shù)人體內都缺乏的亞鉛,因此可以防止皮膚干燥,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分解皮下黑色素,產生白里透紅的嬌嫩皮膚。
海蠣子被稱作“海里的牛奶”,富含十分優(yōu)良的蛋白質,含有十八種以上的氨基酸。食用海蠣子后,在人體內合成谷胱甘肽,可以除去體內的活性酸素,提高免疫力,抑制衰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