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王建華都為婆婆洗腳按摩。
王建華,今年50歲,是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教育中心教師。工作上,她是一名獲得諸多榮譽的優(yōu)秀教師;生活中,她是服侍患病婆婆30年的好媳婦,無論身體抱恙還是工作繁重,都堅持克服,幾十年如一日,守護家人。
周末,王建華將衣服一遍遍淘洗干凈,與大多數(shù)主婦一樣,在家總有干不完的家務活兒。然而,不同的是,王建華的家中,多了一位長住的老母親——她的婆婆。 日前,記者見到王建華時,正是周末,在家里忙個不停…… 孝愛有加 結婚之前,王建華就知道婆婆身體不好;楹笾两30年,她一直將婆婆安頓在家一同生活。同在一片屋檐下,王建華承擔起照顧老人日常飲食起居的責任,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如今85歲的婆婆耳不聾、眼不花,除了精神上的疾病外,身體結實硬朗。 年輕時,王建華是學校的教學骨干,丈夫張鵬飛是班主任,兩口子不但對待工作一絲不茍,生活中對老人的照顧也無微不至。從一日三餐到衛(wèi)生清理,像照顧孩子一樣細心照顧婆婆。婆婆排便不規(guī)律,吃通便藥也不管用,在馬桶上坐半天也不起來。王建華看著心疼,就用手去幫婆婆一點點摳。有時婆婆便溺在褲子中,王建華二話不說,馬上換下清洗。身體更是幾乎每天清潔,洗頭、洗腳、剪指甲,一樣也不落下。這么多年,盡管婆婆精神狀態(tài)時好時壞,但穿著打扮總是清清爽爽、干凈整潔,陌生人見了,完全看不出老人有異樣。 病發(fā)時,婆婆總是特別執(zhí)拗,王建華只能順從老人。一次后半夜,婆婆起床走到門口,硬要出門找什么年輕時的東西。王建華勸說無效,只能陪伴婆婆下樓,將地下室翻了一遍,又沿著馬路走了好遠。過了很久才慢慢將老人說通,倆人一起回家。 別人的假日是休息,王建華的假日卻是忙碌。別人懷孕有婆婆細心呵護,王建華懷孕期間,仍舊要一邊上課一邊照顧老人。由于疲勞過度,有兩次甚至昏倒在講臺上。 風雨無悔 長期的工作壓力和家庭負累,讓王建華積勞成疾。2006年體檢時,她右腎查出有腫瘤。因為要住院,不得不把婆婆送去姐姐家。當時,老人家怎么也不肯走,一直問王建華去不去,最后丈夫含著淚將母親送走,老人還一直問王建華:“你也去嗎?你也去吧!” 休養(yǎng)半年后,王建華重新投入工作。那時的她,正任市成人中專高考班老師,課程十分緊張。盡管如此,她還是馬上將婆婆接回了自己家。婆婆踏進王建華家門時說:“總算回家了。” 由于雙方老人年紀越來越大,都需要照顧,所以,近幾年王建華的母親也輪流在幾個孩子家居住。當王建華母親來時,王建華夫妻同時要照料兩位老人。王建華的身體大不如前,但她待老人一如既往。每天中午,兩口子開車回家為兩位老人做好熱騰騰的午飯,照顧老人吃飯、吃藥。王建華自己的藥有時都忘了吃,但老人的從不落下。到了周末,他們又忙著為兩位80多歲的老人洗澡洗衣、護理身體,不厭其煩。有時婆婆精神不好,挑毛病、找茬,她也毫不計較,一笑了之。她覺得,只要老人心情好、身體好,自己累點也值得。 攜手同行 王建華對家人的體貼呵護深深地感動著丈夫張鵬飛。朋友們都說,張鵬飛喝醉時,嘴邊翻來覆去總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媳婦真好。”張鵬飛對待二位老人同樣盡心盡力,王建華的母親牙口不太好也比較挑食,為了讓老人愛吃飯,張鵬飛四處查菜譜,變著花樣做菜給岳母吃。為了方便老人下咽,張鵬飛先把菜烹好再用高壓鍋煮爛,讓老人更容易咀嚼。一家人相親相愛,和和氣氣,盡享天倫之樂。 丈夫的包容與支持,是王建華堅強的動力。2000年,王建華搬家,學校離家十幾分鐘的車程,有時下午第一節(jié)還要上課,但他們寧肯犧牲午休時間也得回家一趟,否則王建華心里總覺得懸著些什么放不下。節(jié)假日對一般的家庭來說都是家庭團圓,但她們夫妻卻是聚少離多,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留在家里照顧母親,一個回娘家去探望另一邊的老人。30多年來,街坊鄰里與同事都夸他們夫妻孝順,但王建華說:“孝順自家的老人是應該的,這是做兒女的本分。” 多年來,王建華夫妻二人在照顧老人的同時,工作也極為出色。王建華獲山東省教學能手、威海市勞動模范、榮成市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榮成市十佳學科帶頭人、山東省職業(yè)教育百名杰出老師等多項榮譽;張鵬飛也是學校里的優(yōu)秀班主任、優(yōu)秀教研組長。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親對子女的關愛,子女難以報答其萬一。王建華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關愛長輩、尊老敬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道德規(guī)范,她無愧人子,亦無愧人師。(榮成市新聞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