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一條條平坦的水泥路望去,整齊的村居掩映在綠樹鮮花叢中,農家小院里,兒童嬉笑打鬧,老年人閑嘮家常,街坊鄰居笑靨如花。
走在南于家村,仿佛置身于一個美麗的公園,隨處都會見到綠化植物。然而曾經的南于家村可并不是這幅模樣,甚至可以用“臟亂差”來形容,近幾年,村委領導加大環(huán)境的整治力度,村民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提高,全村共同打造一個美麗鄉(xiāng)村。
村子里有兩名保潔員,73歲的于文孟和72歲的于文茂。村民們說:“要是沒有他們倆的工作,我們可能也不會將環(huán)境衛(wèi)生維持得這么好。每天天不亮就開始工作了,進村的大路每天都要掃兩遍才行”。驅使于文孟和于文茂每天辛苦工作的是強烈的責任感和對自己生活的村莊的熱愛。
提到南于家村,不得不說的是開挖水庫這一項惠民工程。曾經的“吃水難”問題,伴隨著水庫的建成得到了解決。不管是日常生活使用還是莊稼用水,村民都再也不用靠天吃飯。南于家村還在村里建設了三個方塘用于實現(xiàn)農業(yè)滴灌全覆蓋。今年遇上旱年,但是南于家村的莊稼長勢喜人,這都是歸功于滴灌的覆蓋。“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南于家村從村民的角度出發(fā),做暖心窩子的事情,讓村民無后顧之憂。
南于家村去年成立了苗圃種植合作社和海水養(yǎng)殖合作社。苗圃種植合作社中育有銀杏、國槐、玉蘭、虎皮松等十幾種品種,許多都是高價木種。合作社租用村民土地,村民可以賺到可觀的收入。海水養(yǎng)殖合作社養(yǎng)殖的有海參、梭子蟹、蝦等海產品。兩個合作社里的工人都是南于家村的貧困戶,苗圃種植合作社每人每天工錢80元,海水養(yǎng)殖合作社每人每天工錢120元。每個合作社都有二十左右名工人,為幫助村里解決貧困戶問題做出貢獻。
“合作社+貧困戶”抱團致富,這一做法為貧困戶增強了自主脫貧與避免返貧的能力,讓貧困戶在產業(yè)發(fā)展中獲得“真金白銀”。“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充分發(fā)揮了合作社的帶動作用,把貧困戶聚在合作社,為貧困戶強底子、找路子、掙票子,由“輸血扶貧”向“造血扶貧”轉變,助推貧困戶盡快脫貧,直至走上了致富路。 張水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