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從戰(zhàn)國時代開始,端午節(jié)至今已經(jīng)存在了兩千多年。關于端午節(jié)的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也有一說,最初端午是中國人祛病防疫的節(jié)日。
那么,在這里,愿大家端午安康!
![]()
紀念屈原 ![]()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
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助吳伐楚,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吳王夫差不聽。子胥便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shù)溃宥静⒊。《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guī)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xiàn)象。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
端午習俗,特色鮮明
賽龍舟在中國南方地區(qū)普遍存在,在北方大部分會劃旱龍舟或者舞龍船。劃龍船時,多有助興的龍船歌。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jù)當?shù)孛窀枧c號子融匯而成,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有“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又被稱為“三種武器”,古人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有地方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
端午節(jié)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虎為獸中之王)以鎮(zhèn)邪。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桃子、蘋果、娃娃抱公雞等形狀的,象征萬事如意、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青年人,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別致的香包,趕在節(jié)前送給自己的情郎。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后來一般用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用艾、蒲、白玉蘭等花草。
《荊楚歲時記》載:“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此俗流傳較廣。
自己動手,學包粽子 當然,端午節(jié)怎能少了粽子!在外面買的粽子又貴又不好吃?不如試試自己在家包粽子吧!六種粽子包法和九種餡料調配秘方,總有一款你喜歡!
轉自: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