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物件很好看,制造精美有樣子。老物件鐫刻著時代的印跡,是人們對過去的回憶。透過一件件飽含滄桑的老物件,人們仿佛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生活場景。下面這些老物件你都認識嗎? 篦子、皂盒、發(fā)髻夾、胭脂盒
這四件物品是梳洗的用具。篦子就是梳子,人們除了用它梳頭發(fā),還經(jīng)常用來清潔頭發(fā)和頭皮。直到上世紀末,不少人家中還有。那個時代的皂盒多是銅制的,也有瓷的,普通老百姓家里就有。與此相比,發(fā)髻夾就比較貴重了,它是用龜殼制成的,在燈光下看很透亮,普通老百姓家中很少見。胭脂盒很高檔,用銅制作而成,上面的花紋十分精美,是有錢人家的小姐或婦人使用的。 戥子
戥子也就是小秤,也叫等子,大約出現(xiàn)在清朝末期。它稱東西論克計算,通常在藥鋪、金鋪、銀鋪等地方使用。這種小秤十分精準,重量不能有絲毫偏差。為起到保護作用,人們會制作一個專門的外殼將它保護起來。 鏡子
鏡子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日常用品了。鏡子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同時也經(jīng)歷著不斷的變遷。以前,鏡子不僅僅是用來對照著穿衣、梳洗、打扮的,還是青年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以前的鏡子,鏡腿多是金屬的,鏡面上會印有牡丹、喜鵲等圖案,寓意美好。 煤油燈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出的時代,每到晚上,因為沒有照明,人們就只能睡覺,而煤油燈的出現(xiàn),讓黑夜中出現(xiàn)了一絲光明。煤油燈燃料便宜,普通百姓家里基本都能用得起。將棉花捻成柱狀,插入燈芯內(nèi),倒入煤油,點燃后就可以用了。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一些煤油燈有了玻璃罩,還出現(xiàn)了不同的形狀,外觀漂亮了許多。 門簪
門簪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大門構(gòu)件,安在街門的中檻之上,凡是大門都有。一般的大門左右各一個,共兩個,闊氣一點的大門會有4個。門簪樣式千姿百態(tài),有圓形、方形、六邊形,上面或雕刻,或描繪,有的中間還刻有“吉祥如意”“天下太平”等字樣。直到今天,榮成農(nóng)村的老式大門上仍有門簪,不過大多比較簡單。 銅壺
銅壺是以前人們用來燒水、提水的用具。銅在古時候被稱為“金”,是稀有且珍貴的材料,因為耐腐蝕,所以用銅壺燒水、提水是首選。而且,用銅壺燒出來的水味道好,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視為上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銅壺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和少數(shù)地方還有手工銅作坊,打制銅用具。 暖壺、保溫壺
從竹皮暖壺,到鋁制、鐵皮暖壺,再到如今的白鋼或塑料殼,暖壺的外觀經(jīng)歷著不斷的變遷,但功能始終沒變。直到今天,暖壺仍然是很多家庭必不可少的用品。 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冰棍兒出現(xiàn)了。因為沒有冰箱等更好的制冷設(shè)備,人們便受暖壺啟發(fā),發(fā)明了保溫桶,用來儲存冰棍兒,有的人也用來給飯菜保溫。 紙缸、紙盒
現(xiàn)在,人們儲存一般物品會有很多選擇,收納箱、收納盒種類繁多。而在以前,收納的箱子、盒子全靠手工制作,是很常見的生活用品。它們不但好用,而且十分環(huán)保。紙缸、紙盒是用廢紙泡在水里,打成漿,然后用這些紙漿涂在一個模具上定型,再糊一直兩層紙,一個紙缸、紙盒就做成了。心靈手巧的農(nóng)家女還會花時間糊出花樣來,當作自己的嫁妝。 墨斗
墨斗是中國傳統(tǒng)木工行業(yè)中極為常見工具,通常被用于測量和房屋建造等方面,石匠也會常用。墨斗通常用牛角或者木頭做成,將墨汁倒在棉花上,將沾染墨汁的線一端固定,拉出墨線在需要的位置,再提起中段彈下,就會出現(xiàn)一條直線。 手工錢包
錢包是女性的必備之物,尤其是對女性而言,食用、時髦、輕便的錢包可以說是生活必需品,使現(xiàn)代女性生活更具時代特色。然而在過去,錢包經(jīng)歷了種種變遷,由最初的錦囊、荷囊、荷包、褡褳等,逐漸變?yōu)楝F(xiàn)代錢包的樣式。在現(xiàn)代錢包沒有出現(xiàn)之前,老一輩人用手工針線縫制錢包,外表十分樸素,而打開后別有另一番洞天。五顏六色的布,細密的針腳,寓意吉祥的字樣,十分精巧。 鎖具
形式各異的鎖具多是由銅或者鐵制成的,如今很多家庭都在用。在清代或者民國時期,鎖具的樣式和現(xiàn)代很不同,形狀通常很長,有的還帶有花型。透過銹跡斑斑的表面,仿佛可以看到歷史的滄桑巨變。 木推車
在科技不發(fā)達的年代,人們裝卸貨物沒有機動車可用,只能用獨輪小推車,F(xiàn)在,小推車仍然存在與人們的生活中,尤其是農(nóng)村,但多是鐵制的。但在以前,獨輪小推車多是用木頭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相信生于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人們,對這種小推車有著很深的回憶。 這些老物件有沒有勾起你的回憶?
• END • 威海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