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四,年味正濃。經(jīng)過廣泛查閱學習得知,初四的民俗還是很有講究的,小魚兒今天不揣淺陋地向您介紹如下:
正月初四,是女媧創(chuàng)世神話的“羊日”。晉人董勛《問禮俗》說: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為人日。”這個排列的根據(jù),傳說是因為女媧創(chuàng)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有六畜興旺的意蘊。榮成說的初一收雞、初二收犬、初三收豬、初四收羊、初五收牛、初六收馬、初七收人,七人八谷,九籽十成,也是來源如此。(榮成還有一說:一雞二犬、三貓四鹽、五馬六羊、七人八谷、九籽十成)。
大年初四是迎灶神的日子。臘月二十三,人們恭送灶王爺回天庭,向玉帝拜年并匯報人間行為的善惡。初四到了該把他老人家請回來的日子了,也就是人們說的:“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神明上天述職后,到了大年初四返回人間,繼續(xù)接受祭拜與監(jiān)察人間的善惡。因此,初四須謹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故稱為“接神日”,也稱之為祭拜灶神日。
俗話說“送神早,接神遲”,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卻在下午四點左右。過去家家戶戶備牲禮果菜、焚香、燒金紙、放鞭炮以示恭迎。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羊頭有“吉祥”之意,鯉魚是圖有“余”。北方還有個傳說:初四灶王爺要查戶口,人都不宜離家,因此許多地方有初四忌出門的習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不分彼此一家人”。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北方民俗特色。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來演變成接五路財神。舊時商家春節(jié)休假后,一般在初四晚上接請五路財神,以便初五開市圖個吉利,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大家滿懷希望,愿財神爺把金銀財寶帶來家里,新的一年大發(fā)大富。
初四下午三點,接五路儀式的準備工作就開始了,直到晚上九、十點鐘結束。先是擺案桌,一般用兩張八仙桌拼起來即可。 頭桌是果品如廣橘、甘蔗,寓意財路廣闊,生活甜蜜; 二桌是糕點,寓意高升、常青; 三桌為正席,供全豬、全雞、全魚、元寶湯等。半桌是飯、面、菜,一碗路頭飯中插一根大蔥,蔥管內(nèi)插一株千年紅,寓意興沖沖、年年紅。第三桌的酒菜,須等接上五路財神后方可奉上。
接五路須主人帶上香燭,分別向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的財神堂去請接。每接來一路財神,就在門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計依次向財神禮拜,拜后將原供桌上的馬幛火化,表示恭送財神,儀式結束。 初四全家要在一起吃折羅(指宴會吃剩的飯菜),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大雜燴,打掃年貨。室內(nèi)撣塵,屋內(nèi)掃地,垃圾集中起來準備倒掉。將吃剩的飯菜和垃圾扔掉,就叫“扔窮”,意思是把貧窮遠遠扔掉。過去人們貧窮,頭天的剩菜剩飯舍不得扔,F(xiàn)在生活好了,對剩菜剩飯合理冷凍保存,再看壞沒壞餿沒餿,如果真的餿壞了,就堅決扔掉。但做飯時,盡量按照人數(shù)和飯量做的合適,保持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
北方有些農(nóng)村還有綁火神“扔災”的習俗,就是將玉米秸或麥秸綁在棍子上,點燃后從家里跑到河邊扔掉,代表一年家里無火災。
正月初四,在老皇歷中占羊,是女媧創(chuàng)世神話中的“羊日”。羊古意與“祥”相通,漢字中壯碩的“大羊”為“美”。“三羊(陽)開泰”是吉祥的象征。因此,親朋好友這一天相見或通電話,第一句話都是“過年好”,互相報喜祝福。
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人們忙著接神、祭神、扔窮、扔災等,從初一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yè),婦女不用針線。也許你并不在意這一年俗,過年累了不妨在家休整一天,把心靜下來,盤算一下新年的計劃。
上述古老的傳說習俗,有的帶有迷信色彩,與現(xiàn)代文明生活不相適應。諸如燃放鞭炮、燃香燒紙祭接神靈,污染環(huán)境,容易發(fā)生火災,是不足取的。至于扔窮、扔災,更是可笑。貧窮和災害,只有靠努力學習、勤奮工作、拼搏苦干、安全防范,才能得來。如今提倡的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人們過一個文明的春節(jié)。
至于一雞二犬、迎灶神、接五路、 吃折羅“扔窮”、“扔災”、迎祥與歇業(yè)等習俗,算作一門需要了解傳統(tǒng)的文化知識,也是人們向往吉祥如意和富貴小康的美好愿望。多多了解掌握這些傳統(tǒng)習俗,可以增加一個人的知識,有利于傳承中華文明,也可增加人們年節(jié)期間宴會與閑聊時的說笑談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