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陽,瀾鳴軒主人,畫家。 ![]() 與丁香陽的兩次相見都是在市文化產(chǎn)品展覽中心,彼時他正忙著為即將到來的“‘春風漸·桑梓情’丁香陽美術作品展”做準備。對這次作品展,他幾乎參與了布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忙碌了一個上午,卻絲毫不顯疲憊之態(tài),讓人很難想象他已年近古稀。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以恬淡含蓄、空靈虛靜為基本特征,中國畫創(chuàng)作者常給人溫文爾雅或超然物外的感覺。上了年紀的中國畫家,有的平和清雅,透著學者風范;有的仙風道骨,見出隱士神采。丁香陽外表粗獷、聲音洪亮,甫一見面,人們一般不容易將他與“畫家”聯(lián)系起來。 然而,當你欣賞丁香陽的作品時,為他運用大色塊、大線條構(gòu)筑的平面空間所震撼,你就會把這些作品視為他人格精神的寫照。畫自心出、渾然天成,丁香陽的繪畫簡約厚重、氣勢磅礴,正與他豪爽耿直、真誠灑脫的性情相對應。
道法自然
九寨之夏 年少弄筆 浸染丹青 ![]() 丁香陽生于人和鎮(zhèn)東河口村,父親丁書勤愛好書法繪畫,常與西河口村劉寶純(原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山東省畫院院長)互贈作品,評點交流。在父輩的熏陶感染下,丁香陽滋生了對書法繪畫的興趣。練習書畫需要紙筆,但在連溫飽都難以滿足的年代,紙筆顯然屬于奢侈品。幼時的丁香陽便以樹枝作筆在沙地上練習。勤奮的練習再加上父親的指點,讓他初步掌握了書法和繪畫的門道。從上小學四年級起,他就承擔了辦班級黑板報的“重任”。 丁香陽的叔父丁書良(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協(xié)會常務理事)在書法方面造詣頗深。丁香陽小時候就隨其學習書法,高中畢業(yè)后,考入煙臺商校學習財會,當時丁書良在山東省陽谷師范學校教學。在念書的兩年時間里,丁香陽保持著與叔父的書信往來,每封信都寫得很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年紀輕輕的丁香陽也有了“醉翁之意”:叔叔擅寫魏碑,他就以魏碑體寫信給叔叔,并保留叔叔的回信,當作字貼練習。出于教師習慣和對侄兒的關愛,丁書良對每幅字都認真“批改”,與回信一起寄給丁香陽。 在煙臺商校,有一位姓陳的老師,大學美術專業(yè)畢業(yè),經(jīng)常利用課余時間教學生繪畫。對商校學生來說,繪畫畢竟不是謀生技能,所以,除了幾位愛好繪畫的學生,很少有人把繪畫作為專業(yè)特長來發(fā)展,在數(shù)字和線條、色彩之中,他們選擇了數(shù)字。但是,對陳老師的輔導,丁香陽卻感到異常興奮。為答謝老師,他經(jīng)常和其他同學一起幫助陳老師干家務活,他還把從家里帶回的地瓜干、炒花生送給她。丁香陽對繪畫的熱情以及榮成人這份感恩的情懷深深打動了陳老師,她時常對丁香陽進行個別輔導,幫助他奠定繪畫的基礎。
研習名家 入乎其內(nèi) ![]() 丁香陽的繪畫大開大闔,他的人生同樣如此。煙臺商校畢業(yè)后,他告別了自己的愛好,走上了從政的道路,從普通干部一直干到威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劉公島管委會黨委書記、主任。 2007年,丁香陽開始賦閑。對習慣了忙碌的人來說,無所事事的歲月是難熬的。此后,他打過乒乓球、羽毛球,彈過古箏,吹過笛子,但是,因為年齡和體力的原因,他都沒能堅持多久。 一個聲音在他心底響起:“重拾畫筆吧,在美術世界里找到精神的歸宿!”人生難得是初心,一位文藝青年的初心,在經(jīng)歷了40多年后,再次醒來。 不怕鬢霜侵,只愿晚霞紅。丁香陽將工作中的拼搏精神運用到繪畫上來,在臨摹中體悟繪畫的方法和規(guī)則。繪畫不能隨心所欲,必須合乎法度,臨摹是掌握法度的基本途徑。丁香陽深知此理,以求似為目標,苦練繪畫基本功。 在當代名家中,丁香陽最推崇的是榮成籍繪畫大師周韶華。周老的作品常以大線條、大塊面、濃色調(diào)營造整體氣勢,丁香陽從中找到了與自己性格的契合點,對這種筆墨樣式格外親近。 但是,推崇是一回事,要悟得其中的精妙又是另一回事。丁香陽深感苦惱的是,他臨摹了數(shù)月,在構(gòu)圖、色彩等方面與周老作品依然保持著很遠的距離。他從方法上查找原因,得出結(jié)論:臨摹不能“依葫蘆畫瓢”,必須掌握名家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創(chuàng)作技法,防止與他們背道而馳。他認真研讀了周老的繪畫理論,分析其作畫步驟、結(jié)構(gòu)安排、顏色調(diào)配,然后動筆,一步步向周老靠攏。一天晚上10時左右,他把臨摹稿和周老作品放在一起比較,發(fā)現(xiàn)兩者面貌驚人一致。這種“得其門而入”的感覺讓他興奮不已。一直到凌晨3時,他方才睡著。 臨摹不能專宗一家,此后,丁香陽又以劉寶純、劉國松、賈又福等大家作品為師。有了前面的經(jīng)驗,他練起來非常順手,對技法的運用越來越純熟。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行走半生的丁香陽,在美術追求的道路上,復原了青春。
問天
月光如水
山雨欲來
警惕
勇于突破 出乎其外 ![]() 關于藝術創(chuàng)作,齊白石老人曾說過這樣的話:“學我者生,像我者死。”一味模仿別人,只能走入藝術的死胡同。 如果說,丁香陽之前的臨摹是“入乎其內(nèi)”,那么,他后來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就是“出乎其外”。“入乎其內(nèi)”憑的是功夫,“出乎其外”則離不開膽識。 丁香陽此次參展的作品,有很多以大海為背景。海水呈現(xiàn)流動狀態(tài),但并非令人驚懼的翻滾。在海邊生長的丁香陽說:“榮成的海,平靜的時候居多,如果總是描繪它的波翻浪涌,讀者對咱們家鄉(xiāng)的印象就會大打折扣。”從題為《秋韻》的參展作品中,我們亦能感受到他對創(chuàng)新的追求。起伏的小丘、蜿蜒的河流、頂頭帶花的大片植物,構(gòu)成了一個靜寂的世界,但是,丁香陽卻在畫面的右上方畫了兩匹駿馬,踏碎了環(huán)境的靜寂。中國畫重視空白,但在表現(xiàn)河流的空白地方補畫兩匹駿馬,看似破壞了畫面的空靈,卻靜中寓動,以動襯靜。“草原上怎么能缺少馬呢?”他對一位名家的類似作品不以為然。
秋韻
平心而論,丁香陽專門從事繪畫的時間并不長,但是,其成就卻被業(yè)界人士所肯定,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既通常理,又知其變,融諸家之長,為自家妙用。 “融諸家之長,為自家妙用”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藝術家常以“轉(zhuǎn)益多師為我?guī)?rdquo;來提升自己,但在處理與“老師”的關系上,往往把握不好分寸,不是亦步亦趨,就是另起爐灶。丁香陽研習的作品都是當代名家所畫,這些作品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重意境、神韻。在反復的研習、提煉中,丁香陽樹立了自己的繪畫理念,同時也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發(fā)展的道路。 不久前,丁香陽將自己的美術作品結(jié)集出版,周韶華為該作品集題名“春華秋實”,肯定了丁香陽在美術道路上的探索。
天下太平
荷塘
縱橫揮灑 妙繪自然 ![]() 走進市文化產(chǎn)品展覽中心,你會立刻為《甲午英魂存海天》的巨幅繪畫所吸引。丁香陽關心時事,經(jīng)常收看中央電視臺播放的軍事節(jié)目。他曾撰寫并發(fā)表了《牢記國家利益 強硬維護海權——解決東海南海島爭問題之我見》的時政評論,并在地方媒體和全國多家網(wǎng)站廣為傳播。他對甲午戰(zhàn)爭中忠貞報國的清軍將士深為崇敬,便以此為題材,利用3天時間,創(chuàng)作了《甲午英魂存海天》這幅作品。作品以劉公島的海浪為背景,主體位置畫一松樹。松樹的干枝、松毛以及部分海水以紅色涂抹,意為忠烈鮮血,以此表現(xiàn)甲午戰(zhàn)爭的悲壯。
甲午英魂存海天
丁香陽是具有強烈使命感的畫家,他不去追求閑靜淡遠的格調(diào),而是突出積極向上的意義。從他的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愛國主義情懷、時代精神,也能品讀出生命的哲理和力量。 一片風景就是一個心靈世界,癡迷山水、體察造化之妙,是中國畫創(chuàng)作者的共同愛好。但是,令很多畫家感慨的是,執(zhí)著一念、苦思冥想未必有什么結(jié)果;放下后,有時又收到意外的喜悅。丁香陽就經(jīng)歷了這樣一件“奇事”: 2017年9月的一個夜晚,丁香陽正在畫一片草原,一不小心,宣紙上的墨汁洇在一起。懊惱之余,丁香陽想:反正要重畫,就讓他洇下去吧,看看能有什么效果!他又取來兩張宣紙,墊在這幅“畫”的下面,然后在上面灑了更多的墨汁和清水,就回房睡覺了。第二天一早,他來到畫室,揭開第一張宣紙,看第二張。一個令他驚喜的情景出現(xiàn)了:宣紙上墨色深淺不一,幾條白線左右貫通,仿佛一條條海浪奔騰而來。這不是天然的滄海圖嗎?丁香陽抑制內(nèi)心的激動,取來畫筆,在宣紙上添加了礁石、海鷗兩個意象,作品的意境就顯現(xiàn)出來了。他將該畫題名《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示與朋友,得到一致好評。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古人云:“功到自然成。”對中國畫家來說,這“成”的表現(xiàn),可能就是“天就之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