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就聽說石島是個好地方。讀初中時,我的一個同學的姐夫在石島當海軍,放假時,她就到石島她姐姐那兒去了,心中好生羨慕。“文革”期間我上大連,在海港客運站,看見通山東的客船,除了青島、煙臺、龍口和威海,竟然還有石島,就更認為石島不一般。其實我不知,石島當時僅是個公社。直到20多年后的1987年,我才有機會去了石島。
赤山漁港停泊的漁船/乍暖攝
赤山漁港停泊的漁船/乍暖攝
赤山漁港停泊的漁船/斬云劍攝
第一次去石島,在我心里引出的反映是新奇和興奮,甚至還有些感動,回來后我寫了篇游記在本市的日報發(fā)表了,可仍意猶未盡,心中時時惦念著石島,總想有機會再去石島。我真的又去過石島,并且不止一次,而是多次。我同單位的同事去,我攜老同學去,我陪家人、親戚去,我約最要好的朋友去,簡直可以說百去不厭。我們在石島街上漫步,在西山上游逛,在碼頭上徜徉,在石島賓館樓頂上遠眺,我們還走進居民家中探訪。每去一次,都有一次新的體驗和收獲;每去一次,似都加深著我們的親情和友情。清新、雅致、秀氣的石島,成了我心中不解的情結(jié)。
魅力石島灣夜景/北寒攝
石島確實是個好地方。沒有到過石島,還不了解石島的讀者諸君,不妨隨我的筆到石島游歷一番吧。 石島歸榮成市管轄,在榮成市的南端,西靠土步山,東臨石島灣,典型的“依山傍海”。鎮(zhèn)街的建筑就擠在山海之間的狹長地帶上。
石島灣畔的民房、樓房交錯密布/斬云劍攝
進入石島有兩條主要通道,一條是從北面經(jīng)斥山或東山進入,一條是從南面經(jīng)人和鎮(zhèn)進入。我第一次去石島是從北路進入的,坐在車上向兩邊看,直覺得伸出右手就可觸摸山峰,伸出左手就可撩起海水。就是這么個逼仄的地方,卻座落著赫赫有名的石島。不用說,樓宇房舍便從海邊一直排到了山坡。街里兩條主要馬路,柏油鋪就,很平很直,兩旁綠樹鮮花。街上人車很多,似不少于榮成市城區(qū)。街道中有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的隔離欄桿,主要路口有紅綠燈管制,人車各行其道,忙而有序。街道兩旁,樓房幢幢相連。樓面為水泥抹就的,皆刷以涂料,或乳白,或鵝黃,或蛋青,鮮明而雅致;更多的,則為當?shù)爻霎a(chǎn)的石島紅花崗巖砌就,新樓粉紅,舊樓暗紫。原來這石島紅有一種天然奇趣,剛開采出來色極淡,幾近白色,砌房蓋樓之后,愈久色愈深,為上等建筑材料。街道兩旁,不僅有各種公司、廠家、商店、醫(yī)院、學校、影劇院,而且門面裝璜闊氣,大理石、水磨石、鋁合金、茶色玻璃,應有盡有。這些在今天看來算不得什么,甚至會覺得陳舊、落伍,但那是在近20年前,改革開放初始,并且是在邊遠的一個鎮(zhèn)子,這就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了。
石島灣畔的民房、樓房交錯密布/贊荷攝
居民的房子則大部分建在西山坡上,錯落有致。這里既有獨具海邊特色的海草房,也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的磚石瓦房,但更多的是后來建的新房,墻面或是石島紅砌就,或是白灰抹就,其中好多二層樓,那寬敞清爽勁兒,直叫許多城里來的人羨慕不已。改革開放20多年,石島的鎮(zhèn)街建設(shè)規(guī)模更大(已與北面的斥山鎮(zhèn)連在了一起),更上檔次,更有“城市味”了。怎么個“城市味”兒?讀者諸君不妨想一想秦皇島的北戴河,想一想青島的八大關(guān),想一想建在山坡的重慶,再加上一些商業(yè)、漁業(yè)氣息,那便是石島。
依山傍海/焦學軍攝
石島的西山是應該很好一看的。我第一次到石島,是冬至前兩天,正是水瘦山寒的時候,坐在車上遙望,松青柞黃,巖石嶙峋,心想真是該入畫的。后來主人陪同逛西山,更見奇石林立,或成方成片,或孤伶獨立,或為人形,或為獸態(tài),情狀各異,許多民房便在石中,或曰石在房中。有一叫兒女石的,就在居民區(qū)里,突兀高聳數(shù)丈,傳說欲作母親得兒得女的,躺在石下,扔上石頭不掉的,便可得之。在山腋里,修建了一個公園,有亭臺,有曲欄,有竹柏,有橋涵,最難得的,在那高峽里有兩池碧水,名曰連理塘,一個極富詩意的名字。西山的景美,不僅在自身,還在其周圍的陪景。站在山上舉目遠眺,石島鎮(zhèn)街,遠方的大海,都盡收眼底。昔文登舉人張來堂曾有《登石島西山》詩,曰: 萬石嵯峨摩太空,飲溪牛馬狀難工。 海霞島霧一千里,盡入虛無飄渺中
赤山”萬石嵯峨摩太空“/黑哥攝
借助先賢雄奇的筆墨,讀者可以想見那奇異的景致。但是,我數(shù)次登臨西山,都是麗日晴天,所見不是虛無縹緲的海霞島霧,而是藍天碧海,遠山近鎮(zhèn),清新明朗,晃若水洗。那深遠遼闊,壯麗瑰美,只恨自己的拙筆無法一一道出
俯瞰石島灣/黑哥攝
現(xiàn)在,石島西山已溶入一個很大的赤山風景名勝區(qū)。
面朝大海,眺望未來/劉在賓攝
赤山法華院內(nèi)的古色古香/張興攝
這里有茂林、奇石、險峰、平湖,還有極樂菩薩界、榮成民俗館、世廉雅石館、赤山禪院和赤山大明神、張保皋傳記館、法華塔和赤山法華院等。法華院建于唐代,是韓國人張保皋所建,日本高僧圓仁法師入唐求法,先后在此客居兩年零9個月,1988年重建,是中韓日三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近年來韓日兩國旅游者絡(luò)繹不絕。每次到石島,我都要到此游覽一番。這里四時景色都很宜人,但作為個人,我更喜歡的是秋天,在草木斑斕的色彩中,秋風輕拂,長天如洗,遠海近山,獨坐一隅,無聲無息,不思不想,一直呆下去,不計早晚。此情此景,絕不是“陶醉”兩字所能說盡的。
虛無縹緲的赤山仙境/黑哥攝
石島的出名,主要得益于石島港,而石島的發(fā)展,也與港口有關(guān)!稑s成市志》記載,石島街─明崇禎年間,各地漁民和商人相繼聚居至此,以捕魚和經(jīng)商為業(yè),因為這里依山傍海,遍地皆石,故名石島。請讀者注意,《市志》上稱這里叫“石島街”,而不是“石島村”。我國沿海城鎮(zhèn),多是由沿海村莊發(fā)展起來的,而石島一直稱為“街”,可見它不同于別的地方。石島漁港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群眾性漁港,可供5000條漁船錨泊避風,同時供50對漁船停泊裝卸,年水產(chǎn)品卸港量達10萬噸。趕漁汛時節(jié),漁船云集,桅檣林立,魚湯水流,堆金垛銀,請想象一下那壯觀的景象吧。這里不僅有很大的海產(chǎn)品市場,鎮(zhèn)街兩旁也排列著許多海產(chǎn)品和漁需品店。所以來到石島,才能深刻感受到漁業(yè)重鎮(zhèn)的韻味和氣息。
赤山大酒店自助餐的部分貝類/劉小山攝
赤山濱海啤酒篝火歡樂節(jié)的燒烤/劉小路攝
赤山大酒店外景/光影魅力攝
石島商港是山東半島港口群的重要一港,與我國許多港口有頻繁的往來,1989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還辟有多條國際航線。2002年7月,石島港與韓國仁川港的國際客貨運航線開通,人們可以從石島直接赴韓國探親旅游。我想,全國有這樣開放港口的鎮(zhèn)子不會太多。
停泊在石島灣的小漁船/邵華攝
在石島街上游覽,別錯過了天后宮。在沿海,海神娘娘廟盡管很多,但這里是了解石島漁民生活和精神的一個窗口。趕巧的話,在這里碰上了榮成的漁民節(jié)和海會,那就是你的福氣,你將領(lǐng)略這里漁民盛大的節(jié)日和豐富的漁民文化。天氣暖熱的時候,你可以到北流海水浴場去揮臂斬浪。如果時間允許,最好能走進居民家中,感受一下居民豐富多彩的生活。這里有從事海上捕撈、養(yǎng)殖或水產(chǎn)品加工的典型漁民家庭,有“人人是花匠,戶戶有花房”的花村,還有專事奇石收藏鑒賞、剪紙、根雕、書法、繪畫的家庭和民間藝人,真可使人大開眼界,增長見識。
赤山腳下的百年花村歡迎您/王盈攝
石島雖然遠隔榮成市區(qū)幾十公里,卻儼然是市區(qū)的分部,其鎮(zhèn)街規(guī)模,大有和榮成市區(qū) “分庭抗禮”的勢頭。石島是榮成的名片,凡到榮成的客人,主人幾乎都要陪同到石島游覽。這就是豪爽熱情的膠東人,對客人要拿出最好的東西來招待。
東墩村的谷牧傳記館/焦學軍攝
上述這些,如果對于沿海的一個大的城市來說,也許是微不足道的,但卻發(fā)生在一個叫“鎮(zhèn)”的地方,就非同一般了。第一次到石島,我就感覺這哪象一個鎮(zhèn)子,分明是一座城市。后來查資料,才知解放初期,這兒就設(shè)過石島特區(qū)、石島市和石島縣。但這幾頁輝煌很快就翻過去了,長期以來,石島是作為一個公社或一個鎮(zhèn)子存在著,心里不免替石島感到幾分委屈。后來轉(zhuǎn)念一想,名字小點,豐滿、充實,也好,人們都愿因名尋實,我們寧肯“實”超過“名”,也別“名”超過“實”,如果起個大而無當?shù)拿,石島的魅力肯定頓減。君不見,人們現(xiàn)在對那些空洞虛假名不符實是多么地厭惡和痛絕!
赤山鳳凰湖生態(tài)園的葡萄/李鵬達攝
赤山鳳凰湖生態(tài)園的網(wǎng)紋瓜/乍暖攝 2005年1月1日,石島管理區(qū)成立,這是低于縣級、高于鎮(zhèn)級的行政區(qū)劃,算是為石島“恢復了些名譽”。石島管的范圍廣了,功能加強了。石島好像插上了一對奮飛的翅膀,人們都期待著它的更加輝煌。在好幾年前,就曾有傳言說,石島要作為縣一級的行政區(qū)劃從榮成劃出,如果那樣,榮成的干部是愿在榮成還是愿在石島?我問榮成的一個朋友,回答說很多人會選擇石島。區(qū)劃變動必然要牽扯到干部的大變動,明知幾乎沒有可能,我心中還是涌起一股興奮和激動,竟憧憬著到石島去工作和生活。 轉(zhuǎn)自:叢培威 原文標題“石島散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