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試射愛國者導彈,剛上天4秒就炸了……據韓聯(lián)社25日報道,韓國空軍周四表示,一枚“愛國者-2”地對空導彈在升空4秒后發(fā)生了爆炸。
(來源:Yonhap)
當地時間25日,韓國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防空導彈射擊大賽”。一枚PAC-2“愛國者”導彈當時正在進行試射演練,結果上升了大約4秒后,“自爆”了。韓國空軍表示,這枚導彈是在發(fā)射后由于發(fā)生異常情況而啟動了自毀程序。因為在海上發(fā)生爆炸,所以未有人員傷亡,韓國軍方表示目前正在研究事發(fā)原因和細節(jié)。
“愛國者”導彈,大家都很熟悉,“愛國者”地空導彈屬美國第四代導彈,1980年服役,在海灣戰(zhàn)爭中首次實戰(zhàn)應用,而就是海灣戰(zhàn)爭讓“愛國者”導彈一戰(zhàn)成名。
“愛國者”導彈是怎樣攔截“飛毛腿”的?
1991年1月21日10點,一枚改進型“飛毛腿”B式地地戰(zhàn)術彈道導彈拖著長長的尾焰,從伊拉克中部地區(qū)發(fā)射升空,很快就穿過大氣層,進入攻擊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的飛行彈道。
16秒鐘以后,一顆運行于300多公里高空地球靜止軌道的美國DSP導彈預警衛(wèi)星緊急報警,開始跟蹤“飛毛腿”導彈的噴焰,并實時將導彈的飛行軌跡和飛行速度、方向、彈道傾角及位置等向地面站傳送。
設在澳大利亞的美國空間指揮基地和設在本土的美國航空航天司令部同時接收到DSP導彈預警衛(wèi)星發(fā)送的“飛毛腿”導彈彈道參數,經地面站計算之后,迅速將“飛毛腿”導彈的飛行彈道和彈著點發(fā)往沙特的“愛國者”導彈發(fā)射陣地。
(來源:PFC John F. Freund)
陣地指揮控制中心立即命令多功能相控陣雷達開機,搜索、捕獲、跟蹤、識別來襲導彈,結果,在100多公里處發(fā)現目標。根據相控陣雷達所測得的數據,經與衛(wèi)星提供的數據進行相關比較和精確計算后,將攔截“飛毛腿”的最佳飛行彈道預置為操縱程序,輸入“愛國者”導彈的制導裝置。
此時,“飛毛腿”導彈無法感知已被美軍跟蹤,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彈道,只能按既定軌跡飛行。
(來源:wikipedia)
所有地面準備工作完成之后,指控中心命令發(fā)射,“愛國者”導彈以38°傾角升空,并按預置程序改變飛行彈道。“愛國者” 按照精確計算的攔截彈道接近“飛毛腿”,當“飛毛腿”闖入“愛國者”20米殺傷半徑之內時,彈上的無線電近炸引信即引爆破片殺傷式戰(zhàn)斗部,最后來個空中開花,同歸于盡。
上述過程自始至終在1分鐘之內完成,這一天,伊拉克發(fā)射了10枚“飛毛腿”,有9枚遭攔截,成功率達90%。
“愛國者”真的有那么神嗎?
“愛國者”設計單發(fā)命中概率為80%,在實戰(zhàn)中命中率高達90%,雖然最后修訂為70%,但這個概率也很高了。那么,它真的有那么神嗎?
問題還要從兩方面來分析:首先,“飛毛腿”B是蘇聯(lián)60年代研制的第二代出口型地地戰(zhàn)術導彈,它技術水平比“愛國者”差了整整兩代。該型彈沒有抗干擾能力,彈道一經確定和發(fā)射,就無法改變,加之彈體過大,速度又低,飛完全程需5~9分鐘,這對擁有先進預警能力的美國來說,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所以“飛毛腿 ”在“愛國者”面前權當靶標了。
(來源:美國國防部)
其次,“愛國者”之所以成為“飛毛腿”的克星,本身也非平庸之輩,和其它地空導彈相比 ,它有三大優(yōu)勢:一是有一個先進的預警和引導系統(tǒng)。除DSP預警衛(wèi)星外,它還首次采用了一部AW/MPQ-53型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其探測距離達150~160公里,可完成搜索、識別、跟蹤、照射目標、制導導彈和電子對抗等多種任務,一部雷達相當于9部雷達的功能,它可在120°扇面內監(jiān)視100個目標,同時跟蹤8個目標和向3枚導彈傳送中段制導指令,并對3枚導彈進行末制導,攔截3個來襲目標。
(來源:Sputnik / Igor Zarembo)
二是制導體制先進。它采用了指令與半主動尋的復合制導的方式,提高了制導精度和抗干擾能力;三是組配緊湊,機動性好。第三代“奈基”Ⅱ和“ 霍克”導彈系統(tǒng)的零部件達30000個之多,而“愛國者”還不到3000個,組成單元也很少, 自動化程度相當高,作戰(zhàn)時一個火力單位只需3人。
(來源:flickr.com /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Current Photos)
當然,在戰(zhàn)爭中,美軍也發(fā)現愛國者出現了一些問題,于是在海灣戰(zhàn)爭后,PAC-3型愛國者導彈就克服了海灣戰(zhàn)爭中發(fā)現的一些問題,對雷達和作戰(zhàn)管理系統(tǒng)進行了改進。PAC-3與PAC-2相比,主要是增強了火力,增大了射程(比PAC-2的增大兩倍),提高了協(xié)同作戰(zhàn)能力,縮短了系統(tǒng)反應時間。
“抱大腿,有肉吃”
“愛國者”導彈的戰(zhàn)績不俗,再加上和美國的關系親近,韓國在2008年引入了PAC-2“愛國者”導彈。
當時韓國考慮到朝鮮可能發(fā)射導彈,于是決定在首爾以北40公里處進行導彈攔截。在這之前,韓國還試圖從德國那里購買二手的“愛國者”導彈,最后不了了之,還是找了美國。美國雷神公司獲得2.41億美元合同,為韓國提供“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tǒng)的指揮與控制、通信、維修支持與培訓設備。
(來源:Sputnik / Igor Zarembo)
韓國在2012年完成了“愛國者”導彈的軍事部署,2013年10月16日,首次成功試射了兩枚PAC-2“愛國者”導彈。
隨后,韓國就開始打算購買 “愛國者”PAC-3導彈,使其成為韓國未來導彈防御系統(tǒng)(KAMD)的核心組成部分。
(來源:U.S. Army )
就在今年9月,韓國又從美國那里買了64枚“愛國者”PAC-3導彈。對此,韓國稱購買PAC-3是用以協(xié)調其陸基和;鶎椫g以及韓國與美軍之間的防御能力,提高彈道導彈防御能力。并且,PAC-3作為韓國導彈防御計劃的核心力量,可以減少對美軍的依賴。
雖然,此次韓國試射愛國者-2導彈失敗,但更應該看到的是韓國在背后的“蠢蠢欲動”,借著“應對導彈威脅”的理由,抱緊美國的大腿,擴充了多少軍備,部署了多少導彈……
如今,韓朝關系回暖,25日,韓朝也完成了解除板門店共同警備區(qū)武裝的工作,把軍人、武器、軍事哨所都撤了。那么問題來了,你的“薩德”什么時候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