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 | 丟東西真的只是因為記性不好?
越簡化思考問題,越從單一角度分析問題,人越容易增強偏見,越容易變得狹隘。
打車去我姐家的路上,專車司機的電話一再響起。
司機無奈地回答著:“大哥,真的不在車上,不信我一會兒給你拍照。現(xiàn)在有客人,一會兒就給你拍。真的不在,如果在我肯定告訴您了……”他打了五分鐘,然后掛了電話。
我笑著問師傅,“是不是乘客丟東西了?”
師傅說:“是的,一個耳機。”
我說:“不在車上?”
師傅說:“我從早上一直幫他找,找遍了所有地方都沒有,他一會兒還讓我給他發(fā)張車里的照片。”
我笑了笑,說:“您最好別發(fā)了,因為您再發(fā)下去也沒用,一會兒,他會認為你故意不給他的。”
下車前,師傅對我說:“現(xiàn)在的乘客記憶力真的不好啊,您一定注意自己的東西。”說完,他開車離開。
看著車漸漸離開,一個問題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丟東西真的是因為記性不好嗎?還是另有原因?
我媽媽有個習慣:東西丟了,就認為一定是有小偷,或者誰到家里把東西藏起來了,再不成,就是我拿走了。
后來我長大了,才發(fā)現(xiàn)媽媽還有一個習慣:只要是貴重物品,永遠是到處藏,有的時候藏的地方連自己都忘記了。但她不記得自己忘記了,只知道東西丟了,還是貴重物品,那一定是被人拿走了。 ![]() 這種現(xiàn)象,叫歸因謬誤。其實,很多人都曾經(jīng)深陷其中。
這道題錯了,哎,怪自己粗心。
……
每個結果,其實都是一系列的原因構成,而不是一個單一原因發(fā)生而導致的。
比如一個得了癌癥的人,覺得自己沒多少日子了,開始過上了瀟灑自由的隨性生活,一年之后,病忽然好了,你不能說他的病是因為自由和隨性治好的,或許是他的心情好了,或許根本就是誤診。
多種原因構成了結果,而不是單個原因本身。
![]()
曾經(jīng)一位朋友寫了一篇四五千字的文章,有的人只看了開頭,就說了句:“肯定又是一篇雞湯文。”
單一的歸因謬誤,很容易讓自己越來越狹隘,從而讓自己世界的色調(diào)越來越單一,這樣的人,十分容易走向偏激。
這種偏激的狀態(tài),往往不是故意的,而是潛移默化的。
人為了更方便理解世界,很容易簡化一些復雜的認知,甚至喜歡用標簽去評價一些人,從而方便得出一個結論。
他們卻忘了,越簡化思考問題,越從單一角度分析問題,人越容易增強偏見,越容易變得狹隘。
你會發(fā)現(xiàn),當你從多個角度分析一個問題時,總能有更多收獲。
就好比我曾經(jīng)問過一個孩子這道題為什么會做錯,每次發(fā)問,他永遠歸因于自己粗心。結果下一次,同樣的問題,他還是錯了。
為什么?因為當他總是把自己的錯誤歸因于粗心,根本沒有真正了解錯誤原因。 ![]() 粗心是因為基礎不過關?還是開小差了?是因為單詞不認識?還是你不知道它的另外意思?
你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問題的背后都是確切的問題,需要認真對待,而不是用一個“粗心”就可以概括的。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區(qū)別,其實就在于大家看問題的角度:有的人會從多個角度解析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有的人對世界的理解是單一的。當無法歸因時,他們索性歸因于運氣好壞。
就像成功學故事一樣,這些故事,可以當參考,但一定不要照本宣科,一字一句地學習。畢竟,許多成功學的故事都只是個例,這些案例的背后邏輯,其實復雜得多。
學會多角度思考,深度歸因,以這樣的思維邏輯養(yǎng)成習慣,假以時日,你看世界的角度,會很不一樣。
來源:微信公眾號“李尚龍”(ID:lslmoviegoers) 作者:李尚龍,代表作《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刺》,新作《你的努力,要配得上你的野心》火熱上市”。
編輯:PP 璇璇 校對:璇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