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榮成,說生長在農(nóng)村的,50歲以上的人都是吃地瓜長大的,不夸張,過去地瓜是傳統(tǒng)主糧,曾經(jīng)是榮成人的救命糧。地瓜原產(chǎn)南美洲的秘魯、厄瓜多爾、墨西哥一帶,明萬歷年由福建人李振龍引入福建,后傳入山東。地瓜記載下的鄉(xiāng)愁值得人們?nèi)ド钏?--現(xiàn)如今地瓜搖身一變成了新寵也確有說頭。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餓死的人無從記載,是地瓜的大豐收拯救了一代人,是地瓜保了命,所以六一、二年出生的孩子在榮成被稱為“地瓜孩子”。那時,人們把生地瓜切片曬干、打成絲、磨成面、熟地瓜晾干儲存,以備一年的口糧。 地瓜除了儲備口糧,最重要的就是“留地瓜種、生地瓜牙子”以備來年連續(xù)生產(chǎn)。地瓜本屬熱帶作物,在北方難以過冬,于是聰明的莊稼人發(fā)明了地瓜窖子,地瓜閣子等冬季儲藏地瓜種的辦法。
五角星、“人民公社好”、大門臉,這么奇特又威風的大門,這是誰的家?上了年紀的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地瓜冬天的家——地瓜窖。 地瓜窖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產(chǎn)物,也是冬天里地瓜的“家”, 霜降到了,就到了收拾儲存地瓜的時候了。瓜窖大都建在村邊,當時人們每頓吃的主糧——地瓜種全部貯藏在這里。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保險庫”。
地瓜窖屬磚體結構,近似延安的窯洞,起拱構造。先砌在橢圓形夯實泥土上,加固后,將下面泥土撤走。于是瓜窖有了雛形,扇形門面,門上方油漆閃光的紅五星或紅旗以及毛主席頭像,一邊寫著“階級斗爭一抓就靈”一邊是“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水泥塑的楷體字體美觀莊重。內(nèi)部兩邊是對門洞穴,洞穴墻壁上標明生產(chǎn)隊番號,每個隊有一處洞穴。一處洞穴可容納幾千斤地瓜種。洞穴外有條一次能并行兩人的小路。瓜窖上方有透氣的窗戶,瓜窖全靠社員肩挑人抬人海戰(zhàn)術耗時耗力建成的。
秋收時,隊上擇優(yōu)選取地瓜做瓜種,地瓜品種不能混雜一起。選那些長溜溜、無傷蟲害的地瓜做瓜種,火紅的地瓜剛刨出水分大,易糜爛,需經(jīng)日頭晾曬,瓜皮變軟,不易傷皮,將地瓜上的泥土擦去,輕放到筐里,然后在上面蒙一層瓜蔓,小心搬動,擔心年輕人推車冒失顛簸地瓜,半路翻車。因此推瓜種大都是讓那些穩(wěn)重的壯勞力來完成。
一時間地瓜窖內(nèi)外成了繁忙的市場,熙熙攘攘人流往來穿梭。一溜小車子擺放在瓜窖門口,排隊入窖,一次只能進出一輛小推車,白天忙不過來,晚上點汽燈繼續(xù)入窖。怕傷瓜皮,婦女將指甲剪掉,把地瓜碼成“人”字形,將有傷口地瓜挑選出來。每隔一段距離插上玉米秸稈作地瓜“呼吸筒”。分品種存放,木牌上分別標明“窮不夠”“大紅袍”“勝利百號 ”“濟薯1號”“煙薯3號”等品種地瓜,再用草簾將整個瓜種蒙上。
地瓜很嬌貴,存儲不好的話容易腐爛發(fā)芽,氣溫太低了或是太高了都容易發(fā)生爛窖。地瓜爛窖有三種原因:冷害、凍害和濕害。長期處于9℃以下的低溫,地瓜的新陳代謝活動會受到破壞,就容易產(chǎn)生冷害;溫度再低的話,低至零下1.3℃至2℃的時候,就容易產(chǎn)生凍害;地瓜儲藏初期氣溫較高,薯體呼吸旺盛,薯堆內(nèi)水汽上升,遇冷凝結成水珠,使薯體腐爛,這就是濕害。這幾種原因都能夠引起地瓜爛窖,導致地瓜數(shù)量和質(zhì)量的下降。 所以,地瓜進窖后,不能封窖過早,要注意通風散熱,防止溫度太高了燒窖,要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地瓜窖的墻壁上都掛著溫度計,以便觀察內(nèi)部溫度濕度情況。
經(jīng)心的技術員無論晴天或陰天開窗戶通風。大雪封門時,老遠見瓜窖窗戶冒出一絲絲霧氣,人們以為起火了,打聽才知是從瓜窖冒出來的氣體。瓜窖門口用草簾封閉,以防冷空氣侵入。瓜窖外面零下20度,里面零上10度,溫差很大。技術員檢查窖內(nèi)溫度時,還特地聞聞空氣中是否有糜爛地瓜味,仔細查看地瓜是否凍傷。 春天時,儲藏在瓜窖里的地瓜種變魔術似增多了,原來是溫度適宜,地瓜偷著發(fā)芽膨脹造成的。 春光明媚,取出部分瓜種進行育苗,少部分留栽窩瓜。地瓜出窖的場面很是壯觀熱鬧。社員們往來穿梭干活,糧食不夠吃的人偷地瓜揣在衣袖里送回家……此時,瓜窖外男女社員們忙于挑選瓜種,結果有三分之一腐爛,不舍得扔,將腐爛部分削去半截,分給社員吃。
后在瓜窖門前黃土坡下建成簡易的乒乓球案大小的“火龍炕”進行育苗,火床上備有2尺厚黃土做“床板”,瓜種入床前要浸種,藥劑拌種,在藥水里打個滾撈出來,蹲在溫床里的老人挨個擺放地瓜,將瓜芽朝上,擺滿一個火炕需一天時間,最后蓋上半寸厚黃沙,泥土封邊,隨時向上淋水,上有拱形塑料棚保溫,俗稱:“烤苗”。專人沒黑沒白燒火加溫,好長時間村子上空霧氣騰騰。地瓜是社員的主糧,瓜苗沒“烤”好,會影響地瓜栽培面積。隊長半夜里會檢查燒火情況,此時“火頭軍”被烘烤得昏昏欲睡……
一個月后,瓜芽長大了,婦女勞力拔瓜芽,拔一茬后,淋上水,幾天后再拔。算來,隊上每年要栽植3萬棵瓜芽,全是婦女們一棵棵拔出來的。瓜種拔苗結束,把地瓜“母”挖出來分給社員們吃。農(nóng)村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后,社員仍有儲藏瓜種的習慣,大都儲藏在火炕屋上方的“瓜閣”上,這里不易凍傷地瓜,開春培育瓜苗栽培。從此,地瓜窖退出人們的視野。 現(xiàn)在,有的村依稀可見地瓜窖仍矗立在村頭,流逝的歲月使得瓜窖蒼老了許多。而隱藏在腦海里的記憶仍是鮮活的。
土炕上的地瓜
地瓜曾經(jīng)是榮成人的救命糧,可那年月天天頓頓的吃地瓜,再好吃也吃夠了。當有了大白面餑餑,會發(fā)狠話說“我這一輩子再也不吃地瓜了!”。但是現(xiàn)在,久違了的地瓜又成了人們的新寵,先進的地瓜種苗培育技術取代了過去的地瓜窖子。因此它也就沉寂了,但地瓜留下的鄉(xiāng)愁是人們不應忘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