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9日,文化部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榮成市漁民“開洋、謝洋節(jié)”傳承人王巍巖入選。他也是我市首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據(jù)介紹,我市目前有兩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分別是“開洋、謝洋節(jié)”及禿尾巴老李的傳說。由于后者是集體記憶非遺項目,沒有“非遺”傳承人。因此,“開洋、謝洋節(jié)”傳承人王巍巖的入選,標志著我市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零的突破。
“開洋、謝洋節(jié)”活動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開洋節(jié)”是漁船出海時,漁民祈求平安、豐收的民俗活動。“謝洋節(jié)”則是漁船出海平安歸來,漁民為了感恩大海的民俗活動。“開洋、謝洋節(jié)”以祭祀為核心,以民間文藝表演為主軸,含有歷史、生產(chǎn)、民俗等諸多文化內(nèi)容。
漁民的祭;顒臃秩臁5谝惶,準備祭品。同一條船的漁民準備帶皮去毛的肥豬一頭,用腔血抹紅,白面大餑餑10個,燒酒一瓶,香紙鞭炮一宗。單個家庭祭拜,一般用豬頭代替整頭豬。第二天,即谷雨節(jié)前一天下午,漁民出海陸續(xù)上岸,抬上肥豬,帶著祭品來到海神廟或娘娘廟前,先擺貢品,再放鞭炮,然后燒香磕頭,面海跪祭。第三天谷雨節(jié)之日,漁民歡聚一堂,席地而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劃拳猜令,直喝得昏天黑地。
這種祭祀儀式已烙印在漁民的生活觀念之中,成為漁民出海作業(yè)的精神支柱,并形成了一種信仰,在當?shù)貪O民中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它不僅增強了漁民之間團結(jié)奮進凝聚人心的力量,樹立了戰(zhàn)勝驚濤駭浪的信心和決心,而且還增強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親和力。 |